
各位好,「超易懂!動畫人的工作」系列文章旨在紀念富野由悠季導演《影像的原則》在台灣上市,並增進每一位朋友對動畫基本常識的了解。全部預計11回,請大家多多指教。
繼上回「超易懂!動畫人的工作 第2回 監督(導演)」,本次的第3回將從分鏡方面來切入。
超易懂!動畫人的工作 第3回 分鏡師
所謂的分鏡,便是「一部影像作品在實際拍攝前,先以一幅幅圖畫來檢視畫面大致上效果與整體流程」的工具,更簡單說便是「安排影像在畫面上實際呈現的設計圖」。也有稱分鏡圖或分鏡稿,至於繪製者則稱為分鏡師。
有人或許以為,都有腳本(劇本)講明整體故事大綱,那麼只要會畫圖,分鏡可說是易如反掌。這個想法完全是錯的。腳本家雖然也是抱持著一定程度的影像意象下筆,但一來腳本的主要任務不在影像化,二來腳本家並非真正的演出家(影像專家),不可能連一切畫面動作、效果與關係等都寫進去,也因此所謂「影像化」的真正工作,還是必須從分鏡開始算起。
分鏡師必須透過解析與消化劇本的內容,以建構實際畫面上的脈絡,以及脈絡之中人物應有的站位、物件的配置、運鏡、角色演技或畫面效果等一切動態。判斷需要時,便追加內容使之豐富,感覺累贅時,則刪除多餘使之緊密。如果分鏡師的權限高,或導演乾脆自己跳下來畫的話,甚至可以將劇本結構打散重組,以提升整體戲劇張力(當然,這是要功力的)。
分鏡左右動畫製作的速度
分鏡可說是正式進入影像的第一道關卡。要有分鏡,才得以真正進入作畫的階段,否則動畫師是連一筆也畫不下去的。也就是說,分鏡能夠愈快完成,就可以愈快開始工作,而反之亦然。
一般說來,日本電視動畫的演出家同時進行其他工作的狀況下,一集分鏡平均三~四週可以完成,快一點的人甚至可以在二週結束。至於只接分鏡的人,則大概能在二週就完成,甚至是再少個幾天。過去,富野由悠季曾被稱為「交給富野三天就能畫好」。和三周比起來,作畫的各種步驟可以提早二週以上進行,這對於每週都要播放的動畫來說,其對於製作時程的助益自然不在話下。
畫技不是分鏡的絕對必要技能
這裡要提一個或許會令大家驚訝的事實:想要會畫分鏡,不一定要高超的畫技。不,甚至我們可以反過來說,高超的畫技有時反而會妨礙分鏡。這是怎麼一回事?
分鏡只是一種設計圖,是用來傳達意象並指示作畫或攝影師如何製作的內容,並不等同於最終的畫面。也因此,只要能夠達到上述目的者就是好分鏡,至於超越其上的雕琢,則可說是不必要的。不只如此,倘若分鏡太過講究,反而有可能令人忽略脈絡,而去一味追求單幅畫面上的精緻度。也因此分鏡不要太賣弄畫技,既可說是一種運作面的考量,但也是對於創作上不可避開的思考。
更絕一點,如果影像結構能力真的很強的人,就算只會畫火柴人,甚至是完全不會畫圖,也一樣可以在別人的協助下,完成很優秀的分鏡。當然,到這種程度已經是稀少例子,但從此例也可知道,分鏡最需要的能力究竟是在何處。
分鏡是影像創作最重要的步驟
每一個人想法都不同,所以一齣腳本可以畫出無數本不同的分鏡。大部分的分鏡師,光是努力構思影像結構就已經費盡心力。至於還能夠進一步塑造出自己特色者,才有可能更往上走。換句話說,分鏡之於動畫監督可說是絕對必要的涵養,同時也是修練。
對於影像作品來說,分鏡是最具有創造性與可能性的階段,也是製作上最重要的步驟。所有最後會呈現在畫面上的內容包括人物應有的站位、物件的配置、運鏡、角色演技或畫面效果等,都是藉由分鏡指定,才能得以製作。
不少電影人在拍電影前並不會畫分鏡。然而,若能夠導入分鏡,則將能夠在創作面與實務製作面上獲得整體提升,進而拍攝出更好的作品。這一點是無論動畫或電影,通用於一切影像作品的原則。
小知識:分鏡的「連名」有兩種
我們有時會看到動畫的工作人員清單中會出現兩人名字並排的狀況,一般說來這會有兩種狀況。前面提到與其他工作並行的分鏡作業其實意外花時間,因此有時會以A部分與B部分分別教給兩個不同人做的方式來發包,這是第一種連名。
不過,假如分鏡因為修改而加入大量修改者的情節,以至於最後呈現出的內容是兩人共同創作,也有可能因此掛上雙方名字,這是另一種連名,一般較常發生在導演的身上(例如富野作品)。無論如何,清單未必反應真正的狀況,所以看工作清單便大談闊論是一種很危險的事。
分鏡是有「相性」的
前面提到修改分鏡,一般我們容易想像為「高手修改較差者」,然而事實未必真的盡是如此。例如,宮崎駿的作風是以動畫導向,因此即便將分鏡發包出去,除了與自己風格酷似的師父大塚康生以外,其它人的全都大修特修。
又例如庵野秀明雖畫了《G鋼彈》的OP分鏡,但因為不符合今川泰弘監督需求而全被改掉。過了10數年後,庵野在《大和號2199》又畫了一本與初代幾乎一樣的片頭分鏡,結果還是遭到監督的出淵裕改掉。上面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分鏡不是純粹看程度,而還要看合適與否,要留不留全都在監督的判斷之中。
小知識:分鏡與故事板(storyboard)的差別在?
歐美也有所謂的分鏡,一般稱為「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