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影像的原則》為日本知名動畫鋼彈系列導演‧富野由悠季所著的影像技術書&導讀書。預計將在10月發售。
本站的任務,就是一方面增進各位讀者對於「影像原則」的了解,一方面也帶給大家各種有趣的知識與話題。希望大家不吝多多指教。
本站的任務,就是一方面增進各位讀者對於「影像原則」的了解,一方面也帶給大家各種有趣的知識與話題。希望大家不吝多多指教。
繼上回談到了「外溢動態」,今天讓我們來談談聲優(配音)的問題。富野在第11章「畫面以外的要素:聲音」之中,主要探討的便是聲音的各種要素──也就是聲優(配音)、音樂以及音效。
富野流「影像原則」第10回 「聲音的演技論」
大家都很喜歡日本動畫。而喜歡日本動畫的人,又有很多人喜歡配音──也就是聲優。確實,日本動畫很大一部分的魅力來自於聲音。那些俏皮可愛、英勇帥氣又性格的聲音,常常令人聽了耳朵發軟、心頭爽爽甚至腦子融化。
不過,我們偶爾還是會碰上一些聽起來怪怪的配音。而這其實是有原因所在的。
聲音對應於畫面的演技
富野導演在「演技論」一段之中,提到了這一句話。
關於演技:「電影不允許舞台式的誇張,而要求自然。但動畫或數位作品,則有重新建構輪廓的必要。」
所謂的輪廓,便是指為紙上的人物明確賦予獨特的個性,富野導演本人則稱之為「不落於誇張,但又為白紙增添色彩的要素」。
真人活生生的聲音與完全畫出來的虛構人物,兩者之間無論如何都有一段不小的距離,至於連接兩者的要素,便是聲優(配音員)將活生生聲音放入虛構人物內的演技。而所謂的演技,絕對不只是所謂的對嘴。
最好的「反例」之一,便是宮崎駿導演2013年的新作《風起》。
用「素人」不好嗎?
宮崎導演在《風起》之中破例採用了自己的愛徒──《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庵野秀明導演來為主角配音。由於庵野在配音上是完全外行,加上獨特的說話方式,因此引來不少爭辯。
其實,採用業餘人士演出以營造真實感,是一種黑澤明等名導演也經常使用的手法,所以問題核心並不在此。真正的問題,乃是富野導演在上頭所指出,沒有在聲音上勾勒出角色的輪廓。
從預告篇開頭部分的台詞,我們能夠看到聲音雖然與畫面上主角的嘴型對上,但是依然絲毫沒有是主角在講話的感覺,因為庵野的發音完全是庵野本人在說話,而非演出劇中世界的角色,也就是「聲音沒有貼合至畫面之上」。這是一種技術問題,而非感性上的問題。
宮崎導演當然有他在商業上與作品上的考量,不過我們仍然無法否認,除了風起以外還有很多例子,其實都有類似的爭議點存在。例如宮崎導演都可能犯下如此錯誤,那麼不如宮老資深的導演或是外行人就必須要更加注意了。
錄音方法不同也會有所差異
每個人的音質都不同,有些人聲音較為特殊也是理所當然。富野導演本人在配音時也愛用舞台演員,為的便是刻意去除整齊感。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畫面與聲音一定要有所配合。
想要避免聲音與畫面不配合,可以採用「前置錄音(prescoring)」,也就是先行錄音,然後再依錄音內容來作畫配合。只不過,日本動畫由於製作流程上的關係,絕大多數都是後置錄音 (post recording),因此只有松尾衡導演的《紅》、《革命機Valvrave》等少數作品採用此種方法。
另一方面,好萊塢的動畫由於慣例上都是前置錄音,因此並不會遇到如日本動畫般的問題。
恰好,富野導演於2015至2016年將於好萊塢拍攝動畫新片,所以到時候我們就能一睹他將使用何種思維,處理這種很少碰到的錄音方式了。
小結
有些人不喜歡聲優過度被吹捧的風潮,因此覺得聲優不是如此重要(例如宮老?)。但是對於無中生有的動畫來說,比起畫面上的動畫,聲優可說更是直接賦予了動畫「活生生的要素」,宛如上帝對亞當吹出生命的氣息一般。因此聲優絕對是一個必須非常重視的部分。
上頭提到勾勒聲音輪廓的方法、錄音方式不同在演技上的差異、日本起用聲優的傾向,甚至是當今聲優風潮的變化等內容,富野導演在書中都有詳細說明,因此就請大家之後再好好了解。
順帶一提,大家都知道聲優就是配音員,不過本次推出的中文版之中,為了彰顯聲優在日本之特殊地位,以及盡量呈現原作的味道,書中保留了「聲優」一詞,並在適切部分以(括號)補充說明,以兼顧易懂易讀性,請大家多多指教。
預告
繼上一次「從『影像的原則』來看《機動戰士鋼彈》第1話」談到戰鬥基於上手下手的演出,這一次我們要談上手下手的原則運用在內心戲或故事整體脈絡之上時的功效與呈現方法,預計將一次舉出3~4部作品的例子,請各位盡情期待!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