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

連結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超易懂!動畫人的工作 第0回 日本動畫的製作程序

  各位好,「超易懂!動畫人的工作」系列文章旨在紀念富野由悠季導演《影像的原則》在台灣上市,並增進每一位朋友對動畫基本常識的了解。全部預計11回,請大家多多指教。

  作為「超易懂!動畫人的工作」的補充資料,並增進整體理解度,在談各個動畫部門的工作前,先行介紹一部動畫製作的流程。過於技術性的細節大致省略,而以傳達整體概念性為主。

  基本上,「動畫人」系列文章中有提到的部分就簡略帶過。至於沒有提到的部分,則進行稍微詳細一點的說明或補充。限於篇幅或有許多無法一一解釋之處,請多見諒。





超易懂!動畫人的工作 第0回 日本動畫的製作程序

01. 企劃(一切的開始)

  企劃簡單來說,就是一堆來自各界的人湊在一起討論,除了討論企劃可不可行、內容好不好以外,更重要的是究竟賺不賺錢。
  當然,在討論前必須先要有一個具體一點的內容供人家討論才行,所以一般說來正式一點的就是丟出「企劃書」──裡頭最好有作品主題、賣點、故事、人物等可供想像的焦點。有了這些,就會開始有人聚過來並研議下一步怎麼走。
  在這個階段中,會不斷地有人出出入入:出資者、電視台、玩具商、出版社、製作公司、廣告代理店等。出入的原因當然有千百種。總之到了最後,當內容大製定下來、各種預測的利益經過分配、每個人的職務也都確定下來以後,該出錢的人就準備掏錢、該製作的人則開始進入正式的製作。

  企劃開始到正式播放,一般說來至少要有1年的時間,至於原創又有點長度的作品甚至要到2年以上的時間,所以製片群必須在企劃當下就看清楚12年後的動向,才有可能獲得成功。不過,從製片角度來看,由於包括出資、播放媒體、企業合作等部分畢竟複雜許多,因此即使對於製作群已經放行,在正式發表以前仍然有中途消滅的可能。
  一般說來,原創作品的監督會傾向在企劃早期就參與製作(甚至根本是企劃發起人),至於改編作品的監督則是相反。另外,參加企劃的腳本家也不少。


02. 腳本、設定(前置作業)

  基本上,有些可能會出資的人,有大致的企畫方向與故事雛型,又有可能獲得的播放資源後,差不多就可以正式進入作品的正式前置作業了。
  首先,當然是「腳本」。一般作品的方向性都早已經在製片階段就全部決定,腳本家此時寫出來的劇本通常只是將之具體化而已。不過,愈長的作品愈難全都操之在手,所以也會有走偏或修正方向的狀況出現。
  與此平行的則是「設定」作業。包含角色、世界背景、大道具、小道具等未來的製作設定資料全都要先完成,後面的分鏡、原畫或背景才能有下筆的依據。這一點是無論原創或改編都是如此。

  不過,腳本與設定階段的初期作業有可能與前面提到的企劃階段重疊,所以也經常有進行到一半就中途消失的狀況。
  另外,到腳本與設定的前置作業一般都會在工作室正式運作前就完成大半(短一點的系列則是全部),所以所謂的「看觀眾反應再調整路線」,若非一年以上的系列是不可能的。


03. 分鏡與場面構成(現場作業其一)

  當腳本有了、設定也有了,就要進入實際畫面的建構。
  「分鏡」是具體影像化的第一步,不只是設計整體影像脈絡,同時也是描繪構圖時的參考圖。這部分非常重要,而且後半多會與製作同時進行,所以會由監督與分鏡師一起完成,然後由演出來執行。3
  分鏡完成後,接下來就是動畫師的工作了。負責每個Cut(鏡頭)的動畫師會依據分鏡提出「場面構圖」(空間構圖)的草圖,經過監督與演出認可後,就可以描繪該Cut的實際內容。不只如此,每一個Cut的背景也是依據此構圖所完成。


04. 原畫~上色與美術背景(現場作業其二)

  有了分鏡又有構圖,動畫師就會開始「作畫」,描繪「原畫」,並衍生出「動畫」,最後「上色」。此部分不只工作量大,而且是分頭進行,而且必須進行一再反覆的交叉檢視,因此是整個動畫製作中最花時間的過程。5
  與作畫平行進行的,則是美術與背景。簡單說,動畫與背景就是畫面上的前景與後景,兩者要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畫面,因此兩者可說一樣重要。6


05. 攝影、運鏡與特殊效果(合成影像)

  等到全部作畫素材都完成後,就要開始「攝影」,把各種素材依律表一一組合在一起,並加上運鏡、特殊效果等。一直要到此時,一部動畫才開始有點真正的動畫樣。7
  過去是實際以攝影台拍攝,現在則是在電腦上作業,不過此名詞仍然保留了下來。


06. 剪輯(決定整體時間)

  素材全都拍攝完之後,最後就會進行「剪輯」,在監督與演出的主導下,或完成與分鏡上頭指示一樣的長度,或針對所需內容進行調整,將整段連在一起的影像安置於播放所需的長度(時間)之中。基本上,影像作品的影像到此階段才算是真正完成。
  在日本的影像界(電影、電視、動畫)之中,剪輯權幾乎是監督最高的權力之一,不過在歐美,剪輯師則是另一個別於導演的專業。


07. 音響作業(後置作業)

  影像處理完畢之後,想要影像作品完成還需要經過一道程序,那就是「音響」──音樂、配音以及效果音等。這個工作是由監督、演出加上音響監督一起負責,當然少不了的則是聲優們的參與。8
  不過,這裡講的終究是理想狀態。現今日本動畫的製作現場由於製作時程的惡化(同時還得顧及聲優工作時程問題等),所以大半的配音作業都不是在影像全部完成的狀況下,而被迫在製作途中先行配音。這也就是我們會聽到的「TIMING拍」、「動拍」、「原拍」、「分鏡拍」甚至是「線拍」(愈後面愈糟糕)。
  不管如何,有畫面又有聲音,才是影像作品的完成型態,也是其表現的最終模樣。


08. 完成

  經過上面全部的工程後,「一集」內容才算終於完成。一般說來,腳本完成後的電視動畫,大概要花上13個月才能完成,至於動畫電影則要花上半~1年的時間(宮崎駿的吉卜力作品甚至要花上2年,至於《蠟筆小新》則是短到4個月)。不過,電視動畫並不是一集做完才做下一集,而是同時最少34話一起製作,所以辛苦度可說遠在一般觀眾所想像之上。

  不過,「完成」有時候僅代表的是「交出一段影像」。或因為動畫太差,或因為時程不夠,總之電視播放往往有很多無奈之處,因此對於製作團隊來說,「交出影帶給電視台」未必是指的便是「作品完成」。此時將會進行的則是為了日後播放或影帶化的「重製(retake)」,對部分內容進行小幅度修正。


結語

  以上介紹的便是日本的動畫現場在一部作品完成前,所必須經過的大致流程。當然,這裡談的只是簡化過的一般論,真正的工作現場是更為混亂也更為交錯複雜,終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道盡的。


  動畫製作工作永遠是一場創作與實務的拉鋸戰。若各位都能將此點放在心上,那麼在閱讀《影像的原則》或是本系列文章時,應該就能獲得更多的心得。


11回 超易懂!動畫人的工作

4回 演出
5回 作畫
6回 背景
7回 攝影
8回 音響(音效)
9回 制作進行(製作助理)

10回 製作人(製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